第60节(2 / 2)

大理寺卿是正三品官员,像之前去南仪县的刘寺正,连上朝面圣的资格都没有。小弟干活,老大领功,刘寺正的调查结果,还要大理寺卿出面汇报。

但大理寺卿今天汇报的案情与程知远无关,刘寺正从南仪带回京的调查卷宗,大半个月前朝会上就讨论过了。

刘寺正倾向于程知远无罪,一个以举人功名入仕的小官,难以攀附上邺王府。

皇帝命再审河台府一干官员,收押在天牢的河台前知府受不住刑讯,一头撞死在了牢里,死前嚷嚷着要追随程知远的脚步,为他人不理解的大义献身——贪污是不对,可他们贪赈灾银是为了替邺王筹军饷,功过不能相抵的话,就以命来偿吧!

一个贪官污吏,死前还把自己的行为给升华了,合着贪墨灾银还是为国为民啦?

刚正不阿的御史立刻就狠狠参了邺王一本,奏本的核心思想就是邺王目无君上,私下与地方官勾结,有不臣之心!

皇帝当场就命人将乱说的御史拖到殿外打板子,皇帝这决定简直是捅了马蜂窝,打了一个御史,有更多御史跳出来。

御史个个都不怕挨打,没挨过打的御史是不合格的。

忠言逆耳嘛,皇帝打得越欢,证明他们越称职。

萧云庭的身体受不得刺激,当下就病倒了,这案子的审理再次延后。

御史们要求彻查邺王军中的账目,外面疯传邺王亏空了几十万两银子军饷,不会是空穴来风!

今日,大理寺卿就要把结果当朝公布,拉回来的账目要以车记录,重点查的是承平三年到承平五年的账:

“回禀陛下,微臣求得户部帮助,这些账本都没问题,邺王亏空了几十万两军饷应是谣言。”

连续三年的账目,只有不到一万两银子的差错,这账目已经是非常完美了。

天下哪有不偷腥的猫,大理寺卿知道,就算把自家府里的内账拿出来请户部核算,肯定也能找出漏洞。掌家的夫人不贪,下面的管事还要弄虚作假呢,水至清则无鱼,百万两银子的军饷开支就查出来几千两漏洞,邺王已经是治下很严了!

皇帝也能接受这个结果。

唯有挨过打的御史们不接受,焉知这些账目不是刻意准备的?

皇帝觉得御史们是胡搅蛮缠,萧云庭脸颊潮红,又是一阵咳嗽:

“陛、陛下,可否让人将账本送上殿?”

皇帝拗不过萧世子,命人将一堆账本送到了殿上。

萧云庭随手拿起几本,一名挨过打的御史问他可会看账,这当然是讽刺。

萧云庭冷冷看那御史一眼,“我虽不会看账,却知道这些账本肯定有问题,承平四年我接到母妃家书,就说父王军中饷银艰难,已经从王府私库支了不少银子……区区几千两亏空,母妃还不至于在家书里特意提起,这些账本是假的!”

——若程卿能在现场,肯定想拧下萧云庭的狗头,这些当然是假账,是她辛辛苦苦为邺王府做的假账,萧世子完全没按程卿设想的套路走!

第92章 :疯子

程卿远在天边,自然不能真拧下萧世子的狗头。

大理寺卿人却在现场。

寺卿大人难以置信,世上竟还有萧云庭这样的人!

大理寺上下连年节都没过,重新调查梳理灾银贪墨案,不就是为邺王府洗脱嫌疑吗?

起码在寺卿大人看来,这些账目没查出亏空,案情走向是有利邺王府的——萧云庭是自己要把有利的证据毁了?

萧云庭脑袋可能被驴踢过,邺王府有这样的继承人也真是可怜。

不不不,眼下大理寺才是最可怜的,萧云庭为什么发疯不要紧,此事由大理寺经办却出了疏漏,那就是大理寺办事不利!

皇帝陛下一个眼神扫来,大理寺卿冷汗直流:

“陛下,这些账目由专人运回,又有户部审核,怎会有假?”

户部尚书也被拖下水,与大理寺卿一起分辨。

“……微臣不认为账目是假的。”

户部是管理国家田地、赋税和俸饷等一切财政事宜,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账目,如果连查个账都不能辨认真假,那户部办差的人岂不是一群废物?

此时此刻,户部尚书和大理寺卿一样,都对萧世子有很大意见。

——不说话也没人当你是哑巴!

皇帝才不会和两个臣子争辩,他只看逻辑。

大理寺和户部都说账本没问题,这孩子偏要主动提起军饷有亏空……皇帝在心中叹气,这孩子几岁时就离开父母进京,这些年他也没白疼爱对方,这是信任他能为邺王府做主才会肆无忌惮的说真话。

有人知道了邺王军饷亏空的事,便把灾银贪墨推到邺王头上,还贴心准备好了假账本。

如果邺王府顺势不承认亏空一事,幕后之人或许还有别的后招,要当众揭穿邺王府的假话。

一事作假,百事不可信。

邺王府既在皇帝心中失了信任,就算侥幸躲过此次非难,还能躲过以后的暗算吗?

皇帝一时想的很多。

贪墨灾银只是一个由头,最终目的是要离间皇室和邺王府的相互信任。

皇室对邺王忌惮,邺王同样会心生不满,真到了双方矛盾难以调和的那天,邺王自己不想反也要被逼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