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立太子(1 / 2)

锦衣夜行 月关 1764 字 2个月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皇长子高炽,秉姓仁慈,居心孝友,为朕首嗣,仰承列祖积累之厚,受朕教诲之深,天意所属,兹正位东宫!今后要敬天惟谨,抚军监国,尔之职也;六师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怀服其心,绵祖宗社稷万年之庆也……”

朱棣坐在龙椅上一动不动,神色冷峻,身边近侍也不敢直视天子,所以没人注意到他两眼通红,恐怕断然立旨,也是经过了一夜的苦思挣扎。

但是不管怎么说,圣旨怎么下了,而且是早朝一开,第一件事就宣布立储,下的不是口谕,也不是中旨,而是已然经过了内阁的圣旨,这道旨一下,再也无可更改。

立储诏是国家大法,不亚于新帝登基的大典,文武百官俱要行大礼,因此这一番不能躬身听旨,所有人等一概跪地听旨,陈瑛双手扶地,双臂乱抖,喉咙发干,痒得直想咳嗽,可这时哪敢出声,整个金殿上鸦雀无声。

昨曰朱高煦出了宫,还喜孜孜地告诉他,已然说动了父皇,这立储一事,定然再度搁置,谁想到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现在这等情况,已是九牛不回的局面了。

怎么办,就此认输?

陈瑛想到这里不寒而栗。他是个酷吏,是皇上养的一条狗,靠着帮皇帝咬人才青云直上的,在朝臣中读力特行,仇人多,朋友少,可是靠着皇帝的宠信,无人奈何得了他,有朝一曰太子登基,这个做过对头的太子能宠信他么?到那时,自己岂不成了丧家之犬?

就以眼下来说,大皇子被立为东宫,暂时虽不秉政,而且做为储君,他对与自己不和的朝臣,尤其不能打击报负,自涂污点,可是太子既立,两位皇子必然封王,两位皇子都成年了,一旦封王必就藩国,自己在京里没了靠山,仅靠皇上还用得着自己……,也架不住那么多明枪暗箭呐!

陈瑛伏在地上,一边听着圣旨,一边急急转着念头。

果不其然,接下来就是封皇次子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皇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藩国燕京。陈瑛一听心就凉透了,皇上最疼爱的本来就是二皇子,可大皇子成了太子,坐镇南京,三皇子封为赵王,藩国燕京。偏偏这一向最受他疼爱的二皇子,给远远打到云南去了,这其中意味着什么……立储诏宣罢,皇上再下一旨,命成国公朱能兼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蹇义兼太子府詹事工部右侍郎金忠为兵部尚书兼詹事,兵部右侍郎墨麟、工部左侍郎赵毅兼少詹事……,这些就都是东宫属官了,一系列任命下来,又把陈瑛打了个晕头转向。

太师是三公之首,封的是成国公朱能,这是个虚职,没啥实际意义,作为随皇上起兵的资格最老的武将之一,加封朱能太师,这是希望自己的老臣继续为太子效力,这不只是对太子的爱护,也是对从龙老臣的一种爱护,可以确保他不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响。

淇国公丘福受封为太傅,也是同样的道理。随朱棣起兵的三员大将中,张玉死得早,朱能和丘福是硕果仅存的两位,虽然前番因事被贬谪燕京,可那只是惩罚,圣宠并未因此变薄。再者,他以前虽拥戴的是二皇子,可是加封他为太傅,也有希望这位老臣与太子言归与好的意思。

这是为了安抚,有点和稀泥的意思,不过也不全是,历史上朝臣们在储君未立时有所偏倚,立了储君之后照样忠君忠国的大臣,照样比比皆是,总不能因为他曾经瞩意过二皇子,就把他一棒子打死。

不过,他虽封了太傅,却没说要调他回南京,换言之,这位太傅得在燕京看着赵王,而太师朱能呢?刚刚领兵去了安南,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其他的东宫属官都不用提了,陈瑛可是记的清楚,辅国公杨旭在燕京的时候,已然加封为太子少保。

东宫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东宫三少,少师、少傅、少保;这是依周礼而定的太子六傅。例代以来,大多都不是封的那么全,只是作为一个荣耀的尊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却有特殊的意义。至少来说,这个官儿身上能打上东宫的烙印,而且他和东宫太子有什么来往,天经地义,谁也不能说三道四,讲什么太子阴蓄异志,结交大臣,他本来就是太子的师傅么。

现在可好,朱能在安南,丘福在燕京,太子身边就剩下一个杨少保了,估摸着这回连提都不提他,皇上这是有意的压住他的升迁呢,总得给太子留下一点封赏的余地吧?这三位太子老师之中,那两位都垂垂老矣,只有这个杨旭正当壮年,有他在大皇子身边,可是大大的不妙。

大概皇帝也是顾忌着,担心直接把三个儿子叫上金殿听封,二儿子一时激忿之下做出什么失礼的举动,有失皇家威仪,所以没有把三个儿子唤上金殿听封,而是各下一道旨意,分别遣送三位皇子的府邸。当然,储君要拜领金册金印,接受皇帝训导,这是有成礼的,回头由礼部艹办,再正式举行册封仪式便是。

不管怎么说,这道圣旨下了,这君臣之位也就定了。就好象你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虽然还没摆喜酒收红包大宴宾客,你也算是结了婚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