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一阵迟缓的脚步声,陈自来也来到了餐厅。
这时只有五点多,太阳还沉睡在地平线以下,厨房里那排巨大的窗格也因而成了一种讽刺的隐喻。就好比盲人偏偏长了一对极标致的大眼睛,你便习惯性地期盼从这样的一双眼睛里看出点什么来——像一只赤褐色的狐狸在金黄原野里奔跑那样狡黠的光,或者是老式的铁皮盆里,没到一半的清水映出少女乌黑的发,海棠色的嘴唇那样含情的光。
然而这期盼注定是要落空的。
那眼眶里嵌着的只有一片永远不会有知觉的鸽子灰。就连你的失望、你的困惑,你的质问去到那里,也只会沉默且不作任何反抗地化作其中的一部分。
陈自来早已习惯了,习惯每天醒来时,第一缕蕴含着希望与朝气的金光都来不及刺破天地的一片混沌。即使是在日头最长的夏天。
冬天醒来时,是一片黑色的茧。夏天醒来时,是一片灰色的茧。
餐厅里那张方桌的棱角没有了阳光的模糊和矫饰,总是显得过于冷酷且尖锐,毫不留情地在惨白的地砖上投下更加冷硬的影子。
人上了年纪,睡眠就会变得很少很少。接壤的那些黑夜试图融入白昼,可是白昼本就已足够漫长难熬。
陈自来有时会祈望醒来时,睁眼就能够看到窗外透进的一缕微光,或者干脆再也不要醒来。可是这两者至今都未能如愿。
他叹了口气,如往常一样,一步步慢慢向餐厅走去。
却没想到,方桌前落着另一个小小的影子。撕开散在一旁的包装纸,手边摆着的杯子,都让他想起叁十年前陈婉琴还在上学的时候,总是天不亮,家人没起床时就坐在桌旁读书,专注地一动不动,只是偶尔喝一口水。
他就总用姐姐作为榜样去教育那个不争气的小儿子,被他的满不在乎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玉兰还在儿子面前拦着,不让他打。
那些僵硬、沉睡的影像好像有一瞬间复活了,在空旷的房间里生动地游走。
陈自来弯着腰走过去,坐在了方宁的对面。
他没说话,看着她喝完最后几口牛奶。
方宁道:“外公,您要喝牛奶吗?“
陈自来摇摇头:“我不喝这个,给你们买的。一会儿等出摊了去买豆浆喝。“
“哦。“方宁应了一声,不知道该再说点什么了。
陈自来问她:“吃完了吗?“
“吃完了。“
“正好,跟我到书房来一下。“
方宁只能擦擦嘴站起来,跟在后面。她没好意思说自己还想回去睡个回笼觉,因为“回笼觉“恰恰是外公最看不惯的,专属于新时代年轻人的风气。
到了书房,一人搬把椅子对面坐着。
因为方宁即将迈入人生的新阶段,所以和外公之间的谈话内容也有了些转变,但总方针依旧换汤不换药。
“大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你又去了这么好的一个学校,一定要争气,把握机会,好好规划,这样以后才能有稳定、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