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1 / 2)

刑侦笔记 清韵小尸 3594 字 11天前

一时间, 现场安静下来,无论是刚才在聊天的,还是八卦的,目光齐齐落在了苏回身上, 神色各异, 复杂极了。

两年六篇, 一年三篇, 平均四个月写一篇。陆俊迟听着感觉这论文数量并不算多,不知道为什么现场忽然没了声音,他向站在台上的苏回看去。

站在台前的苏回一时也有点懵了, 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他们来得晚,没有听这会的前半程。

大家惊讶地点在于,想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太难了。

教师发表论文,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

所谓核心期刊, 一般是说某学科的主要期刊, 要求专业,信息量大,质量高。发表渠道主要是有三种,自己投稿,通过学校关系投递,还有就是通过论文机构进行投递。

在华夏,刑侦类特别是犯罪学相关的核心期刊非常少,一共只有九本,俗称九刊。

包括什么《华夏公安研究》《华夏刑侦心理科学》《华夏警察技术》……今天王院长亲自邀请, 九刊里面到了五刊的主编, 已经算是专业领域里的顶级盛会了。

普通老师想要在这九本刊物上发表论文, 必须是标新立异的新研究,老师们各种钻研,找资料,熬夜弄秃了头发,也就最多一年过稿那么一次两次。

有时候实在上不去,还会几个老师一起来研究,找个最有名的,过稿希望最大的人来挂名,其他人跟着上。

而且这过了稿这只是第一关,后面还要排上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的队才能最后发出来,有时候还会因为版面问题出变数,不断往后压稿。

因为核心期刊发表太难了,所以在犯罪学学院教师述职之中,要求是两年内普通期刊发表至少三篇,对核心期刊发表不做硬性要求。

标准是这么写的没错,可是大部分的老师为了升职加薪,每两年还是会想尽办法发表一篇。

要不然一篇核心期刊也没有,提起来就算别人不说什么,自己也觉得丢人。

在苏回来之前,年轻的老师们进行述职,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的是大多数,发表两篇的一共只有八人,发表三篇的两人。

其他人中发表最多的就是廖主任,他在过去两年间一共在核心期刊上发了四篇论文。可人家既是主任,又是教授,其中还有两篇是合著,综合来说也就不多了。

苏回这一上来,张口就六篇,把现场所有的人都给镇住了。

廖主任最先反应了过来,直接在台下皱眉问站在前面的苏回:“苏老师,你别是把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弄混了吧?”

这几位主编还在下面坐着呢,数字可不能信口胡说。

廖主任一带头,场下的质疑声也跟着起来:“就是啊,两年六篇,你以为你是谁啊,国内知名专家?”

“这牛皮吹爆了吧,发表过的都知道,根本就过不了这么多。”

“普通期刊六篇都困难,别是什么随便的校刊论文吧?”

不论这事是真假,听到了六篇这个数字,有些人的眼睛就红的快要滴出血了。

几位主编也抬起头来,看向台前的年轻人,那是个年轻俊秀又瘦弱的老师,看起来文质彬彬你的,十分面生。

若是有人两年之中在各种核心期上刊连续刊发六篇文章,这样的人他们做主编的怎么会不知道?

所以苏回还没答话,就被全场认定为了是在吹牛撒谎了,众人的目光满是质疑。

王院长一时看到现场这样的情况,皱起了眉头,谭局长经常让他照顾这位苏老师,可是眼下,苏老师明显是犯了众怒,他也不知该怎么维护。

陆俊迟看着现场乱了,苏回愣在台前,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捧在手心里的宝贝被人质疑了。他觉得这老师不当也罢,一时犹豫着这事情要怎么救场,难道要走上前去拉着苏回就走?

那场面会不会太尴尬了?苏回会不会生气?

他最后还是没动,那是苏回啊,是他看上的重案组的顾问,这点小场面肯定能够压的下来吧?心里这么想着,陆俊迟的手心还是不有自主地出了汗。

苏回还在愣着,他本来有点发烧,一时感觉脑子不太转,自己低头把写过的文数了一遍,是六篇没有错啊……

下面的质疑声越来越大,看着有人支持,廖主任底气更足:“苏老师,那些核心期刊,我每本都仔细看过,上面哪几篇是你写的啊?”

苏回懒得和他争执,直接开口道:“那几篇论文是《网络犯罪心理的深度解析》《华夏犯罪预防的具体措施》《连环杀手国内积案研究》……”

苏回刚说了三篇,廖主任就脸色大变,打断了他的话:“这几篇我还记得,但是这些不可能是你写的,这是雾先生的著作……”

刑侦公安类期刊,为了对少量警种和研究人员进行保护,是少有的可以匿名发表的期刊。

这几篇文章他读过,都写的很有深度,可是写这篇文章的那个笔名是雾先生。雾先生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那些文章根本不可能是苏回写的。

苏回淡然继续道:“我是用笔名发表的,笔名就是雾先生。”

雾先生?

他是雾先生?

这下子现场的老师们安静了,轮到那几位主编合不拢嘴了。

雾先生是国内犯罪心理学研究公认的前沿专家,很早就开始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很多文章写得角度新颖,理论扎实,还很高产。

别的人是写了文章,跪着求他们发表,而他们那几本杂志是要跪着向雾先生约稿的。

其他人的文章排队,他们是排队约稿,算着时间,还要看人家肯给他们排到哪一期……

这位苏老师说出的几篇文章确实是雾先生所著,可是那些主编一时也不太相信,雾先生怎么会这么年轻?!

怎么会在华警做一位默默无闻的讲师?!

廖主任直接把这话问了出来:“我几年以前就在期刊上看过雾先生的文章了,那时候你才几岁?!”

苏回道:“我最早用雾先生发表笔名是大一,我导师是翁玉华……”

这句话说完,那几位主编就信了一半,因为雾先生最早的一篇文章,就是和国内犯罪学研究的知名专家翁玉华合著的,而且翁老师有意举荐自己的学生,把他作为第一作者,因为文章的直击要点,发表之后果然在相关研究领域引起了轰动。

雾先生的名号也是从那时起成为了犯罪学相关方向的学术标杆。

有人去拉廖主任的衣角,廖主任却继续质问:“苏老师,空口无凭,你怎么证明你是雾先生。”

苏回想了一下问:“稿件的邮箱截图可以吗?”然后他忽然想起来,“我好像有加几位主编的微信……”

虽然他加了就没有怎么搭理过。

在坐的一位中年主编已经无法压抑激动的心情站了起来:“哎呀我说雾先生的微信是个回字呢……苏老师实在是幸会啊。”

廖主任这时候还有些难以置信,觉得自己面子上下不来:“不可能,这……你们先别急,不要搞错了。”他到这时还是觉得苏回不可能是那位雾先生,一定是中间哪里有问题,或者是冒名顶替。

王院长看这里乱了起来,说了句公道话:“苏老师说自己是翁老师的学生,那我们问问随教授,不就清楚了。”

“随教授呢?”

“好像刚才出去接电话去了。”

“苏老师还没上台,他就出去了。”

正到这时,从场外走进来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正是刚才众人口中议论的随教授了。

有人激动道:“随教授回来了!”

苏回断断续续听到这里,才知道原来这一场请来的专家是随良逸。

随良逸,华夏首都公安大学的犯罪学系教授,首都警局顾问。他是翁老师的师弟,论资排辈,苏回要叫他一声师叔。

苏回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和他打过几个照面。只不过这位师叔年纪比他大了很多,那时候他刚入学,随良逸已经过了四十,有点代沟,他们之间的交流不多。在苏回印象里,这位师叔也是很有天赋的一个人,除了任教和当顾问以外,还会配合翁老师研究一些相关的课题,两个人是多年的搭档。

随良逸一边往回走,一边有些歉意道:“对不起,我那个电话接的时间有点长。”

廖主任一指台上的苏回,直接问道:“随教授,这位苏老师说他是翁老师的学生,你和他认识吗?”

随良逸转头看向台前,一扶眼镜笑呵呵道:“哎呀,小苏,我说你这几年没有消息,原来是来华警这里教书了?”

苏回点头,和他打了个招呼。他已经几年没见过随良逸了,这时候再见面,有点陌生感。

还真的是翁老师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