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转移(2 / 2)

烽火小军医 小斯坦 1479 字 1个月前

楚云看着五号说道。

“我知道,你们要听吗?”

五号刚好手势好行李,看着他们问道。

“距离集合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不要紧。”

楚云看着手表说道。

“说吧。”

四号看着五号说道。

“你们要知道,测量宇宙大小的第一步是利用三角法,即大地测绘员所用的同一方法,不过天文学家通常称之为三角视差法。”

五号说道。

“不明白,能举例说明吗?”

四号问道。

“你们可以拿一支铅笔,伸长手臂,轮流闭上一只跟睛,你就能明白这个方法的工作原理。

先用一只眼睛然后用另一只眼睛看,铅笔好像在背景上移动,对不对?”

五号看着他们问道。

“没错。”

楚云用自己的手实验道。

“为什么?”

四号问道。

“这是因为你们的两只眼睛是从一根很短的基线两端,以稍许不同的角度看铅笔的原因,也是因为这样,你们从两只眼睛获得了立体三维景象。

也因为这样,你们才得以判断距离。”

五号说道。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四号问道。

“你们看,如果天文学家从相距很远的两个天文台同时观测月球,由于视差的缘故,从两个天文台看到月球在遥远恒星背景上的位置是不同的。

知道了天文台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基线,测出视差大小,天文学家就能计算出到月球的距离。

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比较近的行星。”

五号说道。

“我喜欢火星,说一下火星测量距离的历史吧。”

吴刚突然问道。

“可以,你们要知道火星距离的第一次相当精确的测量是1671年进行的。

当时一组fg天文学家从法属圭亚那的卡宴观测这颗行星的位置,另一组在bl同时观测。

圭亚那观测组回到fg后,将他们的结果与bl组的进行比较,而计算出了火星的距离。

将这种视差测量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结合起来,天文学家得以计算地球和其他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这提供了一根新的基线。”

五号淡定地说道。

“那到太阳的距离呢?”

吴刚问道。

“你们要知道,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公里,所以地球轨道的直径大约是3亿公里。

地球在它的轨道上绕太阳走一圈需要一年,所以相隔6个月在地球上同一天文台的观测就是从跨越地球轨道直径的3亿公里长的基线两端进行的。

少数恒星离太阳足够近,用这个方法可以测出它们的视差,结果表明它们的视差极小,还不到1角秒。

这个方法导致使用一个新的距离单位,叫做秒差距。”

五号看着他们说道。

“什么是秒差距?”

楚云问道。

“你们要知道,一颗恒星如果距离正好是1秒差距,它对地球轨道的3亿公里基线应该显示2角秒的位移。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在太阳和地球上,即在1.5亿公里或1天文单位长的基线两端同时测量,恒星应该显示1角秒的位移。

1秒差距约等于3.26光年,或者刚刚不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206265倍。

没有任何一颗恒星离我们近到能使它的视差大到哪怕只有1角秒,这就是为什么一直要等到1830年代才成功地测出首批恒星的视差。”

五号说道。

“为什么?”

楚云问道。

“你们要知道,首批恒星视差测量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大小的第一个真正向导。”

五号说道。

“然后呢?”

楚云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