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徐贞明嘴上一直说,功过自有后人来说,但是面对这圣旨他的心情如何,林延潮可以想象。
现在徐贞明奉旨起身后,捧着圣旨仰天道:“屯田有功,徐某死能瞑目了。”
林延潮见了这一幕忍不住第一个鼓起了掌,片刻后书院上下掌声一片。
次日接到任命的徐贞明即从侯官启程上京,林延潮亲自送徐贞明到码头上。
徐贞明面对林延潮道:“徐某这一次来闽本是为了山长,为了书院尽一份力的,但现在书院之事还未完备,徐某却不得不先行离去,实在是抱憾。”
林延潮笑道:“孺东兄不要说这些见外的话。你能起复,我不知有多高兴才是。盼孺东兄此去能大展宏图。”
徐贞明叹道:“徐某也望残生能再为社稷尽绵薄之力,更希望能与山长在京里重逢。”
林延潮闻言一愕唯有笑了笑。
徐贞明取了一书赠给林延潮道:“此书徐某增删数次最后仍不能定稿,但此去京里怕是再无机会著书,恳请山长帮徐某修订成书了却徐某心愿吧。”
说完徐贞明即上了船,林延潮目送他的座船远去。
这是林延潮与徐贞明的最后一面,一月之后徐贞明在赴任的途中病逝。
至于徐贞明拜托林延潮所著之书,林延潮替他完稿后取名为《潞水客谈继》,此书尽载徐贞明屯垦旱田之事,记载了如何在北方囤种番薯,苞谷,旱稻等等,讲述的就是如何尽地力之法。
此书攥成后,隧成北方州县官府屯田备荒的规范。
而徐贞明也因为一二部《潞水客谈》,以及在北方的屯垦之功名垂青史,受到后人的怀念。而直隶百姓为感激徐贞明教会他们囤种,故而将番薯称为徐薯以作追思。
徐贞明去世后,潘季驯也已年事已高为由向朝廷请求致仕,并在给天子的奏章中恳请选择贤臣接替漕运河道总督之职。
潘季驯奏章里言河道漕运总督人选极端重要,恳请朝廷再三慎重,天子百官都知道潘季驯言下之意是请朝廷让林延潮出山接替他漕运河道总督的位子。
但最后朝廷没有答允,而是改派四川巡抚付知远接替了潘季驯为漕运河道总督。
付知远曾历任归德府知府,河南左,右布政使,当初与林延潮一起在河南为民请命阻止了马玉对当地百姓的盘剥。
付知远是众所周知的廉臣,他接替潘季驯任漕运河道总督,众人也是认为可以胜任的。
林延潮知付知远升任之后,命人将当初潘季驯赠自己的河防一览改赠给对方,也算是自己对老领导的一番心意。
遍数了一圈,与林延潮有关的官员都被提拔了,唯独林延潮仍在老家办书院教书。
徐贞明走后不久闽地遭飓风海溢,沿海各县损失无数。
林延潮记得自己刚穿越大明时也是遭到飓风海溢最后令自己家中损失惨重,最后林延潮替侯官的周知县写了一个魏惠王移粟的典故,这才为本县百姓借到了粮。
而这一次灾情比上一次更重。
与以往从不插手地方事务不同,林延潮这一次却是主动出面帮助地方赈济灾民。
鳌峰书院门前设了粥铺,粥铺里大娘三娘林浅浅帮着煮番薯稀饭,家里人帮着打下手将一锅一锅新煮好的红薯稀饭端来,而书院里的学生们也都不上课了帮忙维持着秩序。
林延潮,徐火勃,三叔等人在施粥,饥民们一个个高举饭碗,看着因饥饿而发颤的双手,林延潮实觉得于心不忍。
番薯饭舀在碗里后,饥民们顾不的一切,也不寻地方就蹲在旁边吃饭。
学生们大多心肠软看到老弱妇孺,会将他们搀到临时搭盖的饭桌,或是书院里吃饭。
“这不是办法啊,看来水部门外还要再设一粥厂才是。”三叔提议道。
林延潮点点头道:“这倒是一个办法,但也是杯水车薪才是。”
“是啊,我们一家之力如何能赈济这么多灾民,官府怎么不出面呢?”
林延潮闻言默然,他也是不好直言。
为了弥补去年北方大旱的亏空,朝廷采用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
也就是从福建,浙江东南各省摊派钱粮,虽说摊派的不错,但福建不比浙江等东南各省本身就是贫瘠,故而摊派过后地方就没有什么钱粮应对这危机了。
看着望不到尽头的灾民,林延潮对三叔道:“能尽多少力就是多少力吧。虽然也帮不上什么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