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2将争功(1 / 2)

逍遥侯 大司空 2969 字 1天前

当廖山河那边传来消息,他已经距离阳平关不足一百里路之时,李中易已经在兴元府内待了足足八天时间。

这八天内,朝廷官军一边安抚百姓,一边针对大地主大豪绅们,展开抄家的行动。

抄家得来的收益,令李中易十分满意,别的且不说它了,单单是铜钱,就得到了两百多万贯。

至於抄家得来的粮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两百多万石,朝廷官军的后勤危机,瞬间被化解了。

打土豪之后,便是分田地了,朝廷官军的将士们,早就干的驾轻就熟。

先是拿出五十万石粮食,分给城里城外的穷困百姓,然后晓谕全城,每个成年男丁可分一百亩地,成年女性八十亩。

在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文盲的前提下,他们的眼光自然是短浅的,有粮分有地分,自然对李中易感激之极。

一时间,李中易的名声,在整个兴元府内,好得不得了,简直被当作是万家生佛一样的供着。

李中易的心里很清楚,在农耕文明时代,如果不抑制土地兼并的话,则朝廷的税收会与日俱减,最终必是难以为继之下的横征暴敛。

横征暴敛,让老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揭竿而起!

所以,不仅仅是兴元府,在全国的范围内,李中易通过抄家分粮的手段,尽最大可能的增加自耕农的数量。

自耕农,才是帝国的兵源和财源,而大地主们却是躺在帝国身上的寄生虫。

留下五千兵马看守兴元府之后,李中易领着主力大军,浩浩荡荡的出了城,赶去和廖山河的兵马汇合。

距离阳平关还有十里地的时候,李中易翻身下了马,坐到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

张三正捧来水囊,笑嘻嘻的说:“皇上,喝口水吧。”

李中易接过水囊,饱饮了几大口,顺手抹了嘴角的水渍,笑道:“老廖和你,谁来指挥攻打阳平关呢?这的确是个问题啊,哈哈!”

张三正被李中易一语道破了心思,他确实想继续独领一军,争取抢先攻破阳平关。

可是,张三正心里也明白,廖山河是帝国六大方面军头之一,声名赫赫的南乡侯。

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张三正都比廖山河稍逊数筹,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可是,此次西征的路上,李中易屡屡授予张三正指挥全军的全权。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谁行低处流!

一旦尝到了大甜头之后,张三正就很难再回头了,他连做梦都想继续独立指挥作战。

李中易自然非常了解张三正的心思,只是,张三正的资历实在尚浅,远不如廖山河那么的经验丰富。

如今的朝廷官军,有了火炮、鸡尾酒及神臂弩的火力支持之后,将领们的指挥能力,只需要保持中流以上,便可以确保必胜。

也就是说,只要稳打稳扎,不中埋伏,即可碾压同时代的任何一支军队。

李中易十分笃定,将来北伐之时,契丹人在吃了大亏之后,绝对不敢再和朝廷官军打大规模的阵地战,而会是流窜作战,趁机偷袭汉军的后勤补给线。

休息了大约半刻锺左右,大军继续上路,李中易翻身上了“小血杀”,在亲卫们的簇拥下,浩浩荡荡的直奔阳平关而去。

就地形而言,阳平关才是真正的汉中和蜀地的锁钥之关,妥妥的易守难攻。

阳平关古称阳安关,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雄踞於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边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地势极为险要。

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评价!

“禀皇上,廖山河请来迎驾。”哨探禀报了消息之后,李中易不由笑道,“他倒是来的不慢啊。”

张三正使了个眼色,众亲卫们变幻了一个阵形,将李中易更加紧密的护在了人群之中。

“臣廖山河,拜见皇上。”

见李中易骑马而来,廖山河早早的下了马,退到路旁,深揖到地。

“罢了,平身吧。”李中易笑望着廖山河,摆手示意他的毋须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