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大郎跟安然一样大年纪,今年十九岁,按理,他应该考过不少次了,但因原父过世,原大郎要守孝,不能科举,所以原大郎真正下场,只考过一次,就是两年前的那次,十七岁之前,没下场过,因为十五岁那年,他还在孝期,而再往前三年,他只有十二岁,又太小了,所以到现在,也才考过一次,还是没考完的那种。
所以对能不能考中,原大郎还没安然有信心,毕竟他的考场经验不多,只预感自己应该不会晕倒,这对他来说,就很满意了,所以他对这次考试要求不高,想着能不晕倒,完整地经历一次考试,他就满意了,能不能考上秀才,他无所谓,反正只要不晕倒,他还年轻,还可以继续考。
倒是安然觉得,依原大郎的学识,不说将来能不能考中举人进士吧,反正秀才是完全没问题的。
原大郎的预感没错,而安然对原大郎学识的估计也没错,原大郎一路县试、府试、院试上去,不但没晕倒,还全部都第一名升了上去,如学堂里的老师和以前的考官说的那样,原大郎成了案首,还是小三元。
一开始,原大郎中了县试第一名,原家和孙家虽高兴,但也不好太得意,怕以后考的不好,被人笑话。
反正对原母来说,儿子考试顺利,没像上一次那样晕倒,那就不错了。
但接下来,原大郎府试又考了第一名。
就算原母再怎么想低调,这会儿也控制不住,跟亲朋好友报喜了,因为从儿子这情况来看,院试就算考不了第一名,秀才应该也是妥了,这让原母能不高兴,想跟周围的人报喜吗?
於是很快,村里人就知道,原大郎考的很好,极有可能考上秀才了。
虽然人们总是说,穷秀才,富举人,但那是相对士绅们来说,秀才是垫底的,但对普通乡下人来说,不管怎么说,考上了秀才,以后再不济,也能开个私塾,养活自己,不用下田地干活了,这就让很多辛苦干着农活的人羡慕了。
另外,社会地位也会提高,特殊情况下,能见到县官等,并且不用服徭役,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对普通乡下人来说,那还是很好的。
再者,原大郎要是能中秀才,就说明人家是有真本领的,这样一来,那些家中有孩子,在读书的人,也愿意跟原大郎交好,毕竟将来,无论是跟原大郎请教学问,还是科举时请秀才作保,原大郎都是他们可以合作的对象。
所以,原大郎当时虽还没考中秀才,但村里人对原大郎的热络,比当初对王家人还要高。
这也很正常,大家觉得,王三郎的未婚妻条件那样好,将来他们一家,肯定会住到城里去,至於王三郎自己,肯定会去京城,毕竟刘大人怎么也不可能,让女儿生活在这个小县城吧?
既然王家人将来会走,那对大家的帮助就会很有限了,既然如此,那众人对一个要走的人,自然没对不会走的人热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