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 / 2)

大明惊变 吴蔚 3895 字 11天前

吴瑾却极是谨慎,并不全信妹妹的话,见朱骥点了点头,这才道:“那我就长话短说,礼部胡濙胡尚书失踪了。”

原来吴瑾亦是京营将官,今日扈从孙太后和皇帝到东郊进香,回城后又奉命去给几名达官贵人送寿酒。到麻绳胡同礼部尚书胡濙家时,胡濙幼子胡傅将吴瑾拉到一旁,悄悄告知今早父亲照例去附近的棋盘街吃茶汤果饼,但人再也没有回来。他寻到棋盘街小吃铺后,竟有一封留给胡家人的信,内中称胡濙已落入其手,若是胡家人老老实实,胡濙尚能归来,敢报官或是声张,就等着替胡濙收尸。胡傅大惊失色,忙回家与家人商议。

胡濙虽是几朝重臣,但为人宽厚,生性节俭,喜怒不形于色,能屈尊待人。譬如他爱吃北京小吃,每日必去街边小吃铺,且独自一人,从不带随从,与店内贩夫走卒都能谈笑风生,相处得很好,平易近人的性情大概与其浪迹民间多年的生活有关,因而时人颇讥讽他没有礼部尚书的威仪。这样一个老好人,歹人当然能轻易接近并得手,可对方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胡家看过胡傅带回来的信笺后,均赞成先听从歹人指示,以保住胡濙性命。然等了一天,歹人却未再送信来。胡家人不知对方意图,愈发焦急,又因为在麻绳胡同见过好些个陌生人来回闲逛,生怕胡宅已被歹人监视,不敢报官,也不敢有进一步的动作。

刚好吴瑾奉太后、皇帝之命到胡宅赐酒,胡傅与吴瑾相熟,便将情形如实告知。

吴瑾问道:“胡兄是让我帮忙寻找胡尚书吗?”

胡傅道:“不。家叔和家兄反复商议过了,父亲莫名失踪,对方既不要钱,也不索物,怕是没那么简单。北京城这么大,要想不打草惊蛇寻找失踪的人,如同大海捞针。况且吴老弟在京营任职,不便出头。锦衣卫千户朱骥不是你家邻居吗?可否请他出面,暗中调查家父失踪一案?”

吴瑾当即答应。胡傅又怕胡宅已被监视,请吴瑾务必乔装打扮,不露形迹地去找朱骥求助,这才有了吴瑾回家后即刻装扮成下人、跟随妹妹吴珊瑚来朱家一事。

当今礼部尚书失踪非同小可,胡濙又是几朝老臣,其麻绳胡同居处更是皇帝赐第,荣耀无比。胡家不敢报官,却委托吴瑾来向朱骥求助,当然是因为他是锦衣卫千户,有查案的便利,可以以调查其他案件来掩盖寻找胡濙的真相,而不至于引起歹人怀疑。更因为胡濙本人与兵部侍郎于谦是至交好友,胡家人深知其女婿朱骥可靠可信。朱骥听了详细经过,却一时没有眉目,不由得转头去看杨埙。

吴瑾狐疑问道:“朱老弟看杨匠官做什么,莫非他牵涉其中?”朱骥道:“不,不是,我是想问杨匠官怎么看待这件事。”

朱骥今日之内遭遇奇事甚多,而杨埙曾推测出贼人身上的扇子必是于璚英遗失的冬扇,且极可能是事实,令他惊佩不已,料想杨氏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着缜密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是以想听听对方对礼部尚书失踪一案有什么看法。

杨埙却问道:“那个杨行祥是怎么回事?”

朱骥“啊”了一声,忙连使眼色,不欲吴氏兄妹知晓杨行祥之事,又补充道:“我问的是胡尚书失踪这件案子。”

杨埙道:“哎呀,朱千户,你别挤眉弄眼了,吴将军和珊瑚娘子又不是外人!我说的也是胡尚书这件案子,杨行祥不是冒充建文帝吗,胡尚书他生平最著名的事件是什么?”

胡濙生下来即有异象,头发全白,满月后才变黑。其人自小聪颖好学,于建文帝二年(1400年)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后迁户科都给事中。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因怀疑建文帝朱允炆借大火逃走,遂派胡濙暗访其踪迹。胡濙在外面漂泊十六年,期间母亲去世,请求回乡守丧,朱棣不许,只不断加官加禄,以为封赏。

世人风传胡濙是朱棣心腹密探,除了肩负查访建文帝的使命外,还负责刺探民间隐情,密奏源源不断地送往皇帝手中,而除了朱棣本人外,无人知道内容。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回朝。已经就寝的朱棣听说胡濙求见,立即披衣起身召见。胡濙夜幕入见,到漏下四鼓才出来。

这之后,朱棣不再派人寻访建文帝。胡濙宠遇日隆,却依旧没有结束密探的身份,受朱棣之命到南京任职,监视太子朱高炽。当时朱高炽不为父皇所喜,朱棣有心查找其过失,但胡濙却没有迎合上意,一再声称太子诚敬孝谨。

然朱高炽即位后,得知胡濙曾受命监视自己,且有密疏上奏成祖,心中很是不满,只命胡濙在南京任国子监祭酒。直到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才擢升胡濙为礼部尚书,且将长安右门的一座宅第赐给他,即为现今胡氏麻绳胡同居所。胡濙生日,宣宗皇帝在胡家赐宴,极为荣耀。

英宗皇帝朱祁镇即位,年过七旬的胡濙名列五辅臣之中,与内阁大学士三杨平起平坐。他亦不满大宦官王振擅政,几度辞官,朱祁镇因其是托孤重臣,均不允准。

胡濙浩荡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无疑是在外流浪的十六年,行迹虽不为人所知,目的却只有一个——寻访建文帝朱允炆下落。这是他生平最著名的事件。

朱骥这才回过味来,道:“啊,杨匠官是说……”

杨埙道:“我什么都还没说呢。胡尚书失踪,杨行祥又那个了,这两件事的共同点便是建文帝。你非要说这是两起独立案件也行,可偏巧发生在同一天,是不是太过凑巧了?”

吴珊瑚狐疑问道:“你们说的杨行祥,可是曾经冒充建文帝的那名老僧,他不是早死在锦衣卫大狱了吗?”

吴瑾忙咳嗽了声,示意妹妹不要插口,尤其是涉及皇室机密的大事。

朱骥果然不愿意多提杨行祥的话题,只道:“目下能确定的是,胡尚书被人绑了票。他是国之重臣,必须得尽快找到他。杨匠官机智多谋,可有良策?”

杨埙摇头道:“不必担心,胡尚书性命无忧。绑架他的歹人不要钱、不要财,只要求胡家人保守秘密,显然是盘问胡尚书什么事,问完了自会放人。”顿了顿,又道:“我敢肯定,歹人要问的事,一定与建文帝有关。”

朱骥见众人目光灼灼,尽落在自己身上,只得如实告道:“不是我不愿说,而是不能说。姓杨的那件事,上头早有严令,不可泄露半句。”

杨埙双手一摊道:“那就没事了。反正歹人迟早也会放回胡尚书,各位都回家安睡吧。”

吴瑾却是半信半疑,问道:“杨匠官能肯定吗?你只是个漆匠,怎能……”

吴珊瑚嗔道:“大哥,你又来了,漆匠怎么了?玉珠全家还是木匠呢。”

吴瑾忙道:“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奇怪杨匠官何以能肯定歹人一定会放回胡尚书。”

杨埙道:“我只是推测。胡尚书是出名的俭朴,但胡家历年官俸、赏赐所积,拿出个万儿八千也并非不可能。绑架朝廷重臣是杀头大罪,歹人铤而走险,却不求钱财,已大异常理,除非他有更大的阴谋。想来想去,能与胡尚书扯上干系的阴谋,就是建文帝了。歹人目标既不是胡尚书本人,得到想要的讯息后,自会放了他。”

吴瑾道:“既然事关皇室机密大事,难道歹人不会杀人灭口吗?”

杨埙道:“人一死,事情就闹大了。更何况死的不是普通人,朝廷必然倾尽全力追查。歹人要继续实施阴谋,就会困难得多。相反,胡家人不敢报官,之后胡尚书被放回,以他个性,定然不会声张,就此息事宁人。神不知鬼不觉,对歹人最有利。”

吴瑾听了杨埙分析,也觉得有理,忙道:“那么我就再走一趟胡府,告诉胡家人不必紧张。”

杨埙道:“吴将军不必多此一举。要么今晚,要么明日,胡尚书一定会自己归家的。”

话音刚落,便有吴府下人引着胡府管家胡福进来。胡福见堂中尚有外人,一时踌躇,不肯开口。

吴瑾忙道:“这里的人都已知晓胡尚书一事,且是可信之人。”

胡福便道:“我家老爷已经回来了,就在吴将军离开后不久。”

吴瑾大奇,忙问道:“胡尚书可有说过发生了什么事?”

胡福道:“老爷半句不提被绑票一事,亦不准家人再提及此事。老爷听说小公子私下向吴将军求助,便派小的来,称事情已经了结,请吴将军和诸位切莫外泄。”

吴瑾立时对杨埙刮目相看。他是个爽直的蒙古汉子,送走胡福后,当即竖起了大拇指,道:“我以前只听说过‘料事如神’,想不到当真有人能做到。杨匠官,你好生了不起。”

吴珊瑚道:“现下大哥不会再看不起工匠了吧。”

吴瑾忙道:“没有没有,我只是很佩服杨匠官的才智。”

杨埙却仰头望着房顶,对赞美置若罔闻,似在神思,忽道:“咦,你们说,那歹人会不会是从胡尚书口中得知了什么,然后……然后就……”

朱骥本能地接口道:“杨匠官认为杨行祥之死,也跟那歹人有关?”

杨埙道:“那可不一定。那要看杨行祥是怎么死的了。”

众人又一齐望着朱骥,渴望他能吐露更多讯息。朱骥却有意避开了众人目光,沉吟不语。他也怀疑这件事不简单,但如果杨行祥不是目下上报的自然死亡,锦衣卫便有重大失责。他身为值守官,罪不可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