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1 / 2)

快穿之祸水 寒花一梦 2650 字 1个月前

这一天午后,萧望之搬出蓬莱殿回到萧府。苏禧在宫里面,因为心情阴郁,处罚了几名宫人。后来萧望之在萧府养伤,苏禧没有去探望过,仿佛两人有了隔阂。

苏禧和萧望之对其中因由皆绝口不提,外人无从得知,唯有通过细微处来猜测。陛下对受伤的萧大人如何的关心在意,变成这样,只能是……萧大人不领情了。

在这之后连续数月的时间里,几乎每个月都有从边关送来的急报。待到得十月,已演变成大周被大燕给打得节节败退,边城几近失守。这是从未曾发生过的事。

朝堂上下俱都因为这些消息吵闹不休,争吵的内容无非是那么些。大臣们若是立场鲜明的,或是主张和大燕对抗到底,或在主张求和以避免更多的损失。

这一天的早朝,大臣们仍如之前一般为相同的事情争执吵闹。到了后来,一位大臣提议道:“大周和大燕也曾有过联姻之事,打仗终究劳民伤财,百害无利。”

苏禧便问:“合适的人选呢?”

大臣们顿时就此又议论起来,殿内闹哄哄的一片。

“福安县主为大长公主之女,为人玲珑剔透……”

“肃宁伯府的林三小姐才貌双全……”

“武安侯府……”

苏禧耳边听着这些话,脸色严肃,压低声音问:“你们个个家里都没有女儿么?怎么不一并出来为国效力一下?这样光荣的事情,怎么尽是往别的人身上推?”

此时见苏禧这般态度,众人已知她对求和、和亲这一主张的不赞同。当下没有人立刻出来辩驳,只噤声不语。她视线扫过了一圈底下的人,落定在萧望之身上。

苏禧肃然说道:“大周从未曾向大燕低头过,我也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若再加派人马奔赴边关,可有合适人选来领兵?只当背水一战,绝不允许失败。”

因为苏禧的话,殿内再次变得吵闹起来。

到得后来,到底也顺利推选出了几名英勇善战的年轻将士。

有大臣仍以为不妥的,试图游说:“陛下,之前朝廷派了那么多经验丰富的将军到边关去,且拨了那么多的钱粮,却是徒劳无功。若再这么耗下去,只怕……”

苏禧闻言,淡淡一笑:“你觉得他们不值得信任,是这个意思么?”那位大臣却不敢直面回答,当下似犯了为难,苏禧又镇定道,“那么,我去。”

萧望之不阻拦,其他大臣拦也拦不住。

因此很快,苏禧御驾亲征一事便这么样定下来了。

刘宝珍得知自己差点被送去和亲,是苏禧拦住的,且知她要亲自到边关去,既心疼又着急。林婉柔也知晓了此事,急急入宫。她们便在进宫之时,撞了个正着。

两个人心里揣着同一件事,互相看一看表情,俱明了了。往常如何的少话,此时都不免互相安慰起来。打仗不是闹着好玩的,她们都害怕,也担心……

苏禧见了刘宝珍和林婉柔两个人,反过来安慰她们一番。越是看苏禧无事,她们心里越是难受。后来她们相携出宫的时候,比起入宫的那会儿更哭丧着脸。

到宫门处,林婉柔叹气:“萧大人为何不拦着陛下呢?”

刘宝珍却咬牙:“以我所知,朝堂之上,萧大人根本不曾出言拦阻!”

林婉柔不曾知晓,错愕:“此事当真?”

刘宝珍皱眉说:“事关重大,如何敢胡说,你想必也曾听说过……”

“萧大人……竟是如此……”林婉柔似大受打击,脸上一白。

刘宝珍说:“我也不曾想过,萧大人竟会这般。”

林婉柔出宫后,没有即刻回肃宁伯府,反而胆大去拦了萧望之的轿子,将他一顿痛骂。她此时一心向着苏禧,只觉得萧望之做得不对,由不得抱起了不平。

萧望之任由林婉柔骂他。

从头至尾,他没有吭过一声,更无所谓去替自己辩驳。

最后,萧望之冷冷的问:“林三小姐说够了?我做事,轮不到旁人指手画脚。”

林婉柔知说不通,气得跺脚,又骂两句,才扭头走了。

未出七日,苏禧随军队离开京城。

以萧望之为首的百官,以及大长公主、刘宝珍、林婉柔等亲友齐齐与她送行。

苏禧一走便是将近一年。

萧望之留守的这京城里,发生了大事。

第14章 聊赠一枝春(十四)

苏禧和萧望之谋划的这一场戏,其重要目的之一是引蛇出洞。苏禧离京,面对的是千难万险,萧望之守在京城,面对的是暗流涌动。

最初和萧望之提及这件事,苏禧说不会传消息回来。其目的,萧望之心里明白。彼时两个人隔着千山万水,且敌人藏在暗处,他拿到的消息的真实性没有保障。

与其被假消息蒙蔽与干扰,索性让他坚信她没有事,以此为前提判断和处理一切事务。萧望之知道自己只能相信她,然而当时间越来越逼近一年之期,仍不安。

边关的消息,若不论真假,其实是有很多的。萧望之定得住,不去相信那些陛下重伤之流的言论。然而总是有人在暗中挑拨,企图借此生事。

终于有一天,或许是觉得时机成熟,或许是坚信苏禧不会再回到京城,他们便开始对萧望之发难。凭着一份萧望之与大燕联手的通敌叛国“证据”,将他软禁。

不单单是萧望之,包括长公主府、肃宁伯府等地方,皆被士兵围堵了。此番起事之人,以大将军陈启为首,牵扯了不少朝臣,皆是往前对白婼继位心存不满的。

一个女人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对于有些人而言是没办法接受的。因为不能接受,只会一日比一日看得不顺眼,最终按捺不住有所动作——譬如造反。

陈启手中有些兵力,而因边关战事兼之苏禧不在京城,城中兵力相对薄弱。他是深谙兵法谋略的,很容易便将城门攻略。士兵齐齐涌入城中,引发了百姓恐慌。

萧望之被困在萧府,被强行切断和外界联系。陈启亲自逼问,要他交出苏禧留下的密诏以及交待出传国玉玺的下落。萧望之不松口,后被陈启命人押往了皇宫。

陈启将萧望之的双手捆住,自己骑上马,手中拖着捆住萧望之的绳索,一路将他拖往宫中,极尽羞辱之意。为表现得弱势以便对方放松警惕,萧望之不曾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