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1 / 2)

庶女闺中记事 君沧海 2285 字 1个月前

刘湘婉淡淡道:“三姐莫不是忘了上次的教训,难不成还要明知故犯?”

此话一出,三姐心头的热乎气如同被冷水浇灭,神情木楞道:“我没那个想法,只是他冷不丁的夸赞我,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此事我又不能跟别人说,唯有跟你念叨两句。”

“三姐,那只是在平常不过的打招呼,你为甚要如此在意?”

“我……”三姐低下头,手指不住的搅着衣袖,喃喃道:“明白是明白,可心还是不受控制的跳动。”

刘湘婉低叹:“心要不跳那就成死人了!”

“坏丫头,这时候还揶揄我。”三姐恼羞成怒的作势要挠她。

刘湘婉忙起身,后退一步,低声道:“三姐,谁没年少轻狂过,遂你没必要放在心上,只做你自己就好。”

三姐拽着她的胳膊,神情焦虑道:“我……六妹,你说他日后还会不会与我说话?”

“为何不会?若他来府中做客,见到我们姐妹,怎能不说话。”

三姐垂下头,低声道:“万一他对我笑,可怎么办?”若一时绷不住脸上的神色,在众人面前失了分寸,到时该如何收场。

刘湘婉心想:曹霁光此人心计深沉,这样的人最难以捉摸,从他谈笑炎炎的脸上根本猜不出他心底所谋划之事,遂遇到这样的人,最好远远避之。

“三姐你想多了……”

谁料三姐根本没听见去,扯着她的胳膊,喃喃道:“怎么整?每当他跟我说话,对我笑,心中总有一种心花怒放,不能自己的感觉。”

刘湘婉出其不意拍了她一下,脆声道:“三姐,清醒下。”其实想一巴掌将她拍醒,可又想到彼此间的地位身份,唯有狠狠锤了她后背。

“六妹,你干嘛?”

“打醒你。”刘湘婉吐出三字。

三姐低声道:“六妹,你不要生我气,与你说完我轻松不少。”

“三姐,你不可以在糊涂了。”这个曹霁光本以为他仪表堂堂,谁料也不过是个伪君子,得知他声色厉苒的拒绝三姐时,还真当他是个好儿郎,这才过了半年光阴,怎又一副我跟你很熟的热络劲,竟出其不意的扰乱三姐的心神,难道不知道少女心最易动摇吗?若他当真为三姐着想,见面时恰到好处即是。

三姐默默不语。

待老太爷与翊哥说完话,方知家中来了客人,淡笑道:“他们三人怕是来找睿哥得吧!”

老管家低声道:“三位少爷听说二老爷回京,这才特意过来。”

老太爷神色稍楞:“哦,竟是来找老二。”可老大陪着老二一同去了大学士府,至今还未回来。

翊哥淡淡道:“祖父,去年他们三人跟随二哥一同去了苏州。”

“怪不得!”老太爷笑了笑:“既然这般,咱们出去见见他们吧!”

四人得到消息,跟随睿哥去了老爷子的书房,只见老爷子精神抖擞的坐在上首,翊哥神色恭敬的站在他身旁,宋天明耳语道:“翊哥一回来,你地位不保啊?”

睿哥瞪了他一眼,这人就爱挑拨是非,翊哥是二房嫡子,又十多年未归,祖父思念他在所难免,有何嫉妒可言,再说祖父那个暴脾气,但凡他犯了错,拿鞭子抽他屁股是轻,最怕用不褪色的墨汁在其额头写上‘不孝子’三字,随后一脚将他踹出门外,让他捂着额头招摇过市,任他如何哀求,也不许门内之人开门,可想而知那时的他有多丢脸!

翊哥回府,祖父思孙心切,自然将目光紧紧锁向他,别人或许会因此暗自揣测一番,但他心里别提多高兴,这回出去喝花酒,祖父再也不会为了逮他,在大门后院或者狗洞派人看守,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喝完花酒在回府。

四人进屋后,对其恭敬的揖礼,随后站在一旁。

老太爷挥了挥手,大笑道:“有段时日未见,你们三人看着越发沉稳了。”

宋天明摸了摸头,嬉笑道:“有日子没见,您老身体还是这般硬朗,说话还是这般中气十足。”

“臭小子,你祖父身体可还好?”

宋天明叹气道:“跟您一样,骂起人来还是不留情面。”

“哈哈……怕是没少骂你吧!”

宋天明垂着头:“谁让祖父最是疼爱我?”

闻言,老太爷笑不可仰,指着他大笑道:“也只有你小子脸皮厚才敢这么说。”

“唉!小辈也就敢在您面前自夸两句,这话若传到我祖父耳里,怕是……一个不好,直接将我揍得下不了床。”

这回别说老太爷,屋中众人俱是呵呵大笑。

随后老太爷将目光看向曹霁光,淡笑道:“明若,我记得你是举子头衔,我家翊哥也是,日后还望你多多照拂我家翊哥。”

曹霁光揖礼道:“不敢当您夸赞。”

翊哥淡淡道:“祖父,孙儿还是莫要耽搁明若兄的学业为好。”

老太爷‘咦’了一声,这平淡无奇的对话好似蕴含一丝火药味,见此,他嘴角微微上翘,这群孩子,不管多大还是顽童脾性,这般的争强好胜。

曹霁光淡淡道:“老太爷,实不相瞒,我与您家翊哥在学问上不相上下,照拂谈不上,互相切磋到是尚可。”

翊哥淡淡道:“荣幸之至。”

“哈哈……既然你们认识,我这个老家伙就不多说什么了,日后你们自处便是。”

二人对视一眼,皆在心中冷哼。

“青墨,听睿哥二叔说,你去山西剿灭土倭人。”

青墨恭敬道:“剿灭谈不上,小辈到的时候,守在边疆的将领已将入侵之人赶走。”

“这样啊,依你所见,土倭人可会与我朝大动干戈?”

青墨淡淡道:“小辈认为,无论他们是否有异心,攻守兼备才是安国兴邦之策。”